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,聚合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,因其便捷性和高效性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。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,监管机构对于聚合支付备案机构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。本文将对2020-2023年聚合支付备案机构的评级情况进行深入分析,以期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参考。
1、评级制度概述
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评级制度是衡量机构业务合规性、管理制度健全性、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履约情况的重要指标。评级结果从高到低分为A(A+、A-)、B(B+、B-)、C(C+、C-)、D、E共5类8级。高等级的评级不仅能够获得更多收单机构的认可,如中、农、工、建、交等大商业银行,也有助于外包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品牌美誉度的提升。
2、评级等级发布与备案机构数量变化
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,2021-2023年聚合支付备案机构数量基本持平,但2023-2024年出现了大幅增长,新增机构多达151家。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《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的意见》和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备案管理的通知》,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聚合支付备案数量的大幅增加。
3、参与评级机构数量与未参与评级机构数量对比
在过去的四年中,参与评级的聚合支付机构数量从197家增至518家,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;而未评级机构则从282家减至143家,呈现出递减趋势。这表明越来越多的收单机构和聚合支付机构开始重视评级工作,并积极遵循协会的评级自律要求。
4、评级等级分布分析
2020-2023年度的评级等级分布显示,A级机构数量保持在5家(含)以内,B+级机构由6家增至27家,B-级机构由49家增至101家,C+级机构由79家增至165家,C-级机构由41家增至162家,D级机构由19家增至59家,E级机构维持在个位数。这些数据表明,B-/C+/C-机构已成为主要群体,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,反映出聚合支付机构总体质量较好。
5、各评级等级占比分析
从各评级等级占已备案聚合支付机构的比例来看,A、B级机构之和在已备案的聚合支付机构所占比例相对稳定,维持在约20%;C级机构占比逐年增加,成为评级等级中的主要机构群体;A、B、C级机构之和占比从36.74增至69.44%,接近翻倍;D、E机构占比在个位数以内,尤其是2023年无E级机构。
6、总结与建议
随着聚合支付机构备案数量的增加,参与评级机构的占比上升,未参与评级机构的占比下降。A+B级机构占比相对稳定,C级机构大幅提升,成为评级等级中的主要机构群体。这一趋势表明,随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自律要求的逐步落实,聚合支付机构整体质量得到了提升。